羊皮上的藏寶圖
晴空中的飛機裡,羊皮繪製著未知寶藏的探險路徑
布可兄妹是臺南的探險家,最近外國朋友寄來一張羊皮紙繪製的藏寶圖,得知位於世界各地的某些物品中,藏有文字密碼,如果可以收集齊全並破解,就有可能找到未知的寶藏!他們非常好奇與開心,立刻收拾探險裝備,啟程前往遊歷世界各國,同時閱讀圖書,充實各種歷史地理語文數學等知識,以幫助他們破解與拼湊找到的線索,最終獲得寶藏…。
小朋友,這一年中只要跟著布可兄妹閱讀更多圖書,認識更多文字,吸收更多知識,就可以幫助他們,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!
羊皮紙是一種製作書本或提供書寫的材料,由羊皮或小牛皮為原料製成,兩面都能書寫。據說羊皮紙是西元前2世紀時羅馬人發明的,最初做成卷軸形式,後來羅馬人認為卷軸不方便閱讀,最後發展成摺頁本,確立了現代西式圖書的形式。羊皮紙相當昂貴,製作也比較耗時耗工,在中國發明造紙術並傳播到其他國家前,為歐洲各國普遍使用。(
維基百科)
岩石上的古壁畫
遮風雨的洞穴內,岩石塗抹著原始文明的生活紀錄
布可兄妹來到法國知名的壁畫洞窟,從書上得知這是人類最初紀錄訊息的方式,從這些描繪遠古生活的圖畫中,他們發現沒有文字的時代真是辛苦,一件小事要占用好大的石壁來描述,或許文字對當時的人類並不重要,除了飽餐一頓溫暖身子,能和家人共同生活在一起,用心靈感受彼此才是最重要的,這讓兄妹開始想起溫暖的家。
拉斯科洞窟壁畫位於法國境內,內有眾多世界知名的石器時代洞穴壁畫,1979年獲選為世界遺產。洞內總共有近1500個岩石雕刻和500餘幅繪畫,這些繪畫風格粗獷,多為動物形象的輪廓描繪,包括牛、馬、熊、狼、鹿、鳥與人,除用木炭塗抹出的黑色外,還利用彩色土壤及石頭研磨調製的紅色和黃色來上色。根據推算這些圖畫約完成於15000年前,對考古與藝術史有重大影響力。(
維基百科)
龜殼上的甲骨文
山丘頂的泥土層,龜殼雕刻著王朝祭祀的占卜珠璣
甲骨文出土於中國河南,為商朝王室用於祭祀、收成、疾病、狩獵、戰爭之占卜記事,而在龜甲或獸骨上以刀器刻劃的文字,是中國已知最早且成熟的文字系統,距今已有3000餘年。目前發現有約15萬片甲骨,總計有4672個單字,具有對稱、穩定的格局,使用了象形、指事和會意等造字的方法,除表達了當時的社會政治、文化、生活價值,亦展現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。甲骨文引起了殷墟探索發掘的工程,對中國考古具有劃時代意義。(
維基百科)
竹簡上的毛筆字
宗祠裡的案桌上,竹簡書寫著古聖先賢的歷史明訓
簡牘是中國古代春秋戰國到魏晉時代書寫文字的竹片或木片。竹製的叫竹簡,木製的叫木牘,合稱簡牘,是在紙普及前的文字記載媒介,使用毛筆書寫,每片寫字一行,可用線繩編串成書。由於竹簡較易取得,平民百姓皆可使用,也是當時被認定的文化保存和傳播媒體,使得孔子、老子等名家思想和文化能流傳至今,對研究中國書法史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(
維基百科)
紙張上的印刷體
圖書館的書架堆,紙張印刷著作家文人的知識學問
紙是現今用途十分廣泛的材料之一,源於中國東漢蔡倫的造紙技術,原料來自天然或人造纖維,於7世紀初傳入日本和印度,進入歐洲廣為普及後,成為世界公認的圖文紀錄材料,也成為思想家、藝術家具體化表達的工具,讓人類的知識得以方便地保存和流傳。過去使用各種書寫工具在紙上創作,直到印刷術的出現,讓知識得以更快速大量複製成各種書目典籍,成為今日傳播媒體的主流。(
維基百科)
螢幕上的 QR 碼
辦公室的螢幕中,條碼顯示著承先啟後的資訊匯集
螢幕為輸出裝置,誕生於1922年是近代數位資訊產物,用於顯示其他設備輸入的影像,如電腦及電視。早期從黑白至彩色,今日因不同需求發展為投影、電子紙、LCD、LED、立體成像、觸控等多樣的特性,尤其電腦與行動裝置普及後,螢幕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隨時接觸的資訊載體。網際網路的盛行更加速傳統文明資訊數位化。而QR碼是資料傳遞介質,可以儲存簡單的網址,讓使用者間接獲取大量資訊,並隨著科技產品持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應用。(
維基百科)